11月29日下午,武漢商學院烹飪與食品工程學院舉辦了一場精彩的講座。此次講座為武漢商學院與湖北省烹飪酒店行業協會共同主辦的“中國蒸菜:非遺傳承與產業發展藍皮書編撰研討會”主題講座。烹飪與食品工程學院3個專業共80多名學生,10多名教師參加了此次講座。
主講人彭誠作為一名年輕的CEO,“蒸瀏記”創始人,2018中國湘菜年度人物,自2015年創立蒸瀏記,開始了瀏陽蒸菜產業發展的創新探索,在探索中充分發揮其互聯網和文化創意的優勢,帶領“蒸瀏記”快速向前發展。
 
 
	
彭誠在講座開始就提出了“食物”與“產品”兩個概念,引入“食物不等于產品”的概念。并進而分析出從食物到產品的演變過程中,美術平面構成理論對菜品的產品感打造的重要性。
彭誠從產品設計切入,融入營銷理念和發展理念,講述了“蒸瀏記”從無到有,從起步到現在發展成“生鮮、冷鏈、日配、到店、100%菜品集配”的餐飲供應鏈模式的過程。
創業是年輕學生們最感興趣的主題。學生們聽完講座后,紛紛就自己迫切需要了解的問題,向彭誠提問。從“蒸瀏記”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如何與專業對接,到互聯網+經營模式的發展前景,彭誠一一作了解答。
 
 
	
彭誠指出,大學時期學習的每一門功課對于自我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文案設計對應基本文字組織能力,解決問題抓主要矛盾對應政治理論,這些均來源于基礎知識的積累。底層能力不足在創業中是致命的。創業是在不斷修復自己的短板,不斷完善的過程。知識的短板和能力的短板都同樣會制約自己的進一步發展。
彭誠還指出,現階段,互聯網+的概念已經落后。互聯網的出現對傳統經營模式產生了沖擊,線下到線上是一個飛躍發展的過程。而現在互聯網又正在向實體店化發展,未來將沒有互聯網行業和傳統行業的差別。在互聯網高度普及的現在,互聯網如何與線下經營結合起來,將是發展的趨勢。在思索如何發展時,應該把互聯網融入發展的思維中,而不是僅僅局限于互聯網+這一模式。
彭誠的講座對于學生們提高自我認知,開拓創新創業發展思維,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講座結束時,學生們還意猶未盡。
企業CEO與學生互動講座,解答學生專業認知與創業方面的疑惑,這是提升學生專業認知的良好途徑。

武漢商學院烹飪與食品工程學院是我國最早開設烹飪專業的特色院系之一。
自1963年創辦至今,開設烹飪與營養教育、食品質量與安全兩個本科專業,成立了“武漢素食研究所”、“鄂菜研發中心”等5個專門研發機構。建設了國家職業技能實訓基地,享受中央財政支持。
校企深度合作,產學緊密結合,獨創“個性化‘2+1’人才培養模式”,是中南地區餐飲界稱之為烹飪行業的“黃埔軍校”,中國餐飲行業譽之為“職業教育的先鋒,烹飪大師的搖藍”。
 
	
